一周焦点
0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3!
一周综述
疫情放开后各地开始进入疫情感染高峰期,开始对正常社会次序有一定影响,资金围绕新冠自我诊疗、后疫情复苏和稳增长三大方向做板块轮动,但美联储加息表述偏鹰派,对整体市场情绪有所影响。
全周上证指数-1.22%,深成指-1.80%,创业板指数-1.94%。盘面社会服务、食品饮料、农林牧渔、美容服务和医药生物等涨幅居前,有色金属、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建筑装饰和煤炭等跌幅居前。
随着抗疫工具包完善和病毒毒性弱化,放开是大势所趋,放开后短期可能会对社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中长期来看将回归常态。最新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指出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和进一步改革开放。中美对抗将是持久战,两国将会围绕各自核心利益反复博弈。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衰退预期升温,仅少数几个行业增长预期相对乐观。好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已经接近尾声,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冲击告一段落,且在衰退预期之下各国也会推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或积极的产业政策,利好股市流动性和估值提升。整体来说,热点活跃,市场经过一轮相对惨烈调整,风险已经释放,即将开启新的周期。
市场概况
(1)上证指数报3167.86收盘,-1.22%;
(2)深证成指报11295.03收盘,-1.80%;
(3)沪深300报3954.23收盘,-1.10%;
(4)中小板指报7527.5收盘,-1.91%;
(5)创业板指报2373.72收盘,-1.94%;
(6)上证50报2688.29收盘,-0.68%;
(7)中证500报6072.86收盘,-1.93%;
股市虎评
医药板块
医药行业指数整体0.36%,各个细分领域,化学制药3.11%,生物制品-0.01%,医疗器械-2.34%,医药商业-0.40%,中药0.84%,医疗服务-0.94%。
板块观点
疫情防控放开,市场演绎放开后的自我诊疗和消费复苏场景。短期寻找估值与业绩增速匹配的底部标的,中长期看好创新药、OTC类及符合产业趋势的相关行业与个股。
行业动态
1.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6日公布了《加强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加强对2023年元旦、春节(“两节”)期间返乡人员的健康提示和医疗保障服务。
新消费板块
本周消费与互联网板块中,社服+2.9%,食饮+1.8%,农业+0.8%,美护+0.5%,商贸-0.1%,纺服-0.6%,轻工-1.2%,家电-1.9%,沪深300 -1.1%;传媒-1.6%,港股互联网-4.7%,恒生科技-5%。
三级子行业中,人工景区、保健品、酒店涨幅居前,涨幅超5%;跨境电商、其他黑电、成品家居跌幅居前,跌幅超4%。消费板块前期反弹较多,周三晚《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出台后利好兑现,板块回调。
行业动态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关于消费方面要点包括: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2.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中美审计监管合作进展情况答记者问:欢迎美国监管机构基于监管专业考虑重新作出的认定,期待与美国监管机构一道,在总结前期合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推进今后年度审计监管合作,相互尊重,增进互信,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共同营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国际监管环境,依法维护全球投资者合法权益。
机械板块
本周机械设备板块-2.39%,跑输沪深300指数1.29个分点,其中表现相对较好的子板块为机床工具(+2.43%)、工控设备(-0.24%)、楼宇设备(-1.04%)、自动化设备(-1.33%)、激光设备(-1.52%)。表现较差的子板块有磨具磨料(-4.68%)、机器人(-3.94%)、金属制品(-3.90%)、印刷包装机械(-3.88%)、工程机械器件(-3.79%)。
行业动态
1.根据高工数据,2022Q3 工业机器人总出货量同比+25.3%,全年出货量有望达 30.3 万台,同比+16%;其中协作和中大负载六轴机器人增速持续领跑;下游中电动车和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维持较高增速。从发展趋势来看,新技术&降本增效成为热点话题,一方面企业通过提升技术来加速国产替代;另一方面通过降本和出海获取高毛利订单来提升自身盈利能力,2022Q3 国内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增长明显,同比+49%,环比+9%,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厂商加大海外布局力度。从资本市场关注方向来看,协作机器人&3D 机器视觉成为风口,预计未来 2-3 年将有 2-3 家协作机器人厂商进入上市流程。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为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纲要指出,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 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是: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改革对内需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高标准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国内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新能源板块
汽车行业指数整体-2.01%,各个细分领域,汽车整车-2.02%,汽车零部件-1.92%,汽车服务0.85%,其他交运设备-3.68%。
板块观点
本周新能源车板块下跌,钠电池环节领跌。
2022年10月全球共销售新能源汽车101.7万辆,环比下降3.4%,同比增长62.5%,2022年1-10月全球累计共销售新能源汽车803.2万辆,同比增长53%。其中纯电车型共售出74万辆,环比下降5.7%,占全市场的72%,而插电混动车型共售出27.7万辆,环比增长3.2%,占比28%。
从中美欧市场来看,10月美国市场销量较为良好,10月美国共售出8.5万辆,环比增长7%。
中国市场销量,虽销量有所上行,但增速步调明显放缓,10月共售出68.1万辆,环比增长1%,已占据全球67%的份额。受欧洲经济下行影响,欧洲市场持续低迷,欧洲10月售出新能源汽车20.9万辆,环比下降14%。
目前股价已充分反应7、8月销量环比走弱,锂电材料估值2023年普遍回落到20倍PE,电池30倍PE左右,后续疫情管控如果出现变化,明年销量或出现积极信号,四季度补贴退坡前销量可能会出现冲量,锂电板块将逐步酝酿反弹。
行业动态
1.12月16日,浦东商务及特斯拉官方发布消息,消费者在上海地区通过特斯拉官方渠道购买特斯拉车辆,并在上海注册登记上牌即可获得3000元专属新年礼遇。该活动时间为2022年12月16-2022年26日,活动限定3500名(活动名额发完即止)。
2.据外媒报道,12月14日,奥迪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工厂开始量产Q8 e-tron和Q8 e-tron Sportback。
半导体板块
Wind半导体指数走低,截至周五收盘,Wind半导体指数跌101.03点,跌幅为1.82%,收报5465.16点。
板块观点
从电子元件、材料、设备、设计、制造、DM、封测、分销等领域选取了143家半导体公司作了统计。
IC概念股本周表现不佳,上涨的股票数量有57家;下跌的股票数量有86家。本周半导体板块整体走势出现分化行情。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IC概念股本周只有18家公司涨超5%,6家公司张超10%,2家公司涨超20%。
IC概念股涨幅方面,敏芯股份大涨37.30%排在第一名,大港股份涨22.69%排在第二名;普冉股份涨14.83%排在第三位。
其他如气派科技、通富微电、盛美上海本周也均涨超10%。
在跌幅方面,本周在多重消息的刺激下,走势分化。截至周五收盘,IC概念股本周有20家公司跌超5%,2家公司跌超10%。
长川科技以10.65%的跌幅排在跌幅榜第一名,思瑞浦跌10.09%排在第二,赛腾股份跌9.25%位列第三名。而国民技术、新莱应材、聚辰股份、*$T紫晶、华特气体等本周均跌超5%。
行业动态
1.据路透社报道,据三位消息人士透露,中国正在为国内的半导体行业制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1430亿美元)的支持计划。报道评价,这是中国朝着芯片自给自足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以此来对抗美国对华技术限制与打压。
2.12月15日晚间,美国商务部决定将包括长江存储、寒武纪、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微电子、深圳鹏芯微等在内的36家中国实体(包括一家长江存储日本子公司)加入实体清单。
3.12月16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连技术与产业大会”上获悉,首个由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相关企业和专家共同主导制定的《小芯片接口总线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通过工信部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的审定并发布。
据悉,这是中国首个原生Chiplet技术标准,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延续“摩尔定律”,突破先进制程工艺限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会同步介绍了《微电子芯片光互连接口技术》标准,这也是世界上3大CPO(Co-Packaged Optics)标准之一。本届大会由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CCITA)、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ESI)、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CESA)以及无锡市工信局、无锡市锡山区政府共同主办。
量化研究
本周三大指数缩量调整,沪强深弱,上证指数3200点得而复失,多IH空IC收益1.27%。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深交所于12月12日上市交易深证100ETF期权(标的为易方达深证100ETF,代码159901)。深证100指数的诞生最早可追溯至2002年12月17日,深交所宣布将从2003年1月2日起对外发布深证100指数编制方案及深证100指数成份股,深证100指数就此问世。深证100指数是国内第一只明确定位于投资功能的产品型指数,充分考虑了指数作为投资工具的属性需要。其编制方案同时考察样本股的总市值、流通市值和成交金额三项客观指标,从深圳证券市场中优选市值大、流动性好的100只股票组成,表征中国创新型、成长型龙头企业,为资产配置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标的。
在行业分布上,深证100指数覆盖了24个申万一级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前三大权重行业分别为电力设备(19%)、电子(11%)、医药生物(11%)。深证100指数的板块分布较为均衡,其中科技(电子、电气设备、计算机、传媒)权重38%,消费(食品饮料、家用电器、汽车)+医药生物合计权重30%,金融地产(非银金融、银行、房地产)+上游等周期行业(农林牧渔、化工、有色、钢铁)合计占比20%。整体来看,指数在长期维度下能够较广泛地捕捉各类型的投资机会,是优质的配置型标的。
在成分股方面,深证100指数的成分股汇聚了各行业龙头,群星云集。指数前十大成分股依次为宁德时代、五粮液、比亚迪、美的集团、东方财富、迈瑞医疗、阳光电源、立讯精密、格力电器、汇川技术,均为各细分行业的知名公司。指数成分股平均总市值1188亿,大市值蓝筹属性较为突出。
不论是近三年、近五年还是近十年,深证1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均领先于上证50、沪深300、中证800等主流宽基指数。同时,在交易维度,深证100 指数成份股资金容量大,流动性充裕。
目前,国内的ETF期权市场已平稳运行了7个年头,市场规模稳中有进,市场生态日益随着产品功能的发挥而改善。今年9月,上交所中证500ETF期权,深交所创业板ETF期权、中证500ETF期权也成功上市交易,场内期权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不同机构投资者对场内期权工具的使用诉求和目的呈现出典型的多元化特征。以私募对冲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及机构自营资金,具备典型的收益增强及策略收益多样化诉求;以保险资金、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等大型资管机构,则更强调组合下行风险管理或风险分散化的需求。除此之外,以券商为代表的做市商通过给市场提供流动性及承担存货风险在业务层面实现收入多元化目标,散户投资者则通过交易场内期权以实现降低个人交易成本的目的。
可以看到,场内期权的发展为市场参与各方提供了改善资产配置效率的途径,最终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有效助力。而从目前国内市场中已上市的ETF期权产品发展来看,无论是2015年推出的50ETF期权还是2019年推出的300ETF期权产品,其成交额都出现了快速的放大,成交/持仓名义本金快速增长,显示出国内市场对ETF期权旺盛的需求。综上所述,深100ETF期权的上市有利于拓展已有的期权产品体系,为投资者实现配置需求提供更多工具,并进一步满足市场的投资需求。
股指期货
本周为股指期货2212主力合约交割周,周五,IH、IF、IC、IM2212对应现货端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指数及中证1000指数的基差分别为
-11.49、-15.23、-20.06、-4.44 ,而上周五对应2212数据为1.86、6.76、11.90、4.42,发现各基差由升水转为贴水,这是正常现象。对应下周主力合约IH、IF、IC、IM203对应现货端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指数及中证1000指数的基差分别为8.71、19.17、33.14、12.36,依然是升水状态。目前各合约基差处于历史较高位置,此时基差水平有利于期现对冲策略进场。今年以来IC合约当月连续对冲收益-1.74%,季月合约对冲收益-3.00%,最低贴水策略收益-0.74%。
融资融券
从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数据上看,融资余额开始增加,融券余额继续减少。截至12月15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7777.55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6.68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6994.2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8.32亿元;两市合计14771.7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25.00亿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