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焦点
01
重磅!上海推动复工复产!
一周综述
乌俄冲突升级、美联储议息和国内疫情失控等因素扰动,稳增长和新冠疫情两大题材炒作分化熄火,整体市场赚钱效应比较差,全周仅一季报超预期的煤炭表现较好,同时部分资金开始明显关注疫情修复板块。
全周上证指数-1.25%,深成指-2.60%,创业板指数-4.26%。盘面上煤炭、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美容护理和家用电器等涨幅居前,电力设备、传媒、通信、建筑装饰和计算机等板块大幅下跌。
整体来说,市场经过大幅杀跌后已经处于相对低位,可以相对乐观,围绕稳增长、疫情修复和低估现金流品种展开新一轮布局。
虽然海外疫情冲击告一段落,但中国疫情防控任重道远,人类想完全消除病毒已经不太可能,抗击新冠疫情是一个长期过程。海外多数国家将进入加息周期,但中国有充足的货币或产业政策空间来应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压力。市场经过一段剧烈调整之后,风险已经充分释放,且国家呵护资本市场意图明显,政策底已经形成,相信市场底马上就会到来。
市场概况
(1)上证指数报3211.24收盘,-1.25%;
(2)深证成指报11648.57收盘,-2.60%;
(3)沪深300报4188.75收盘,-0.99%;
(4)中小板指报7773.63收盘,-3.34%;
(5)创业板指报2460.36收盘,-4.26%;
(6)上证50报2930.58收盘,0.17%;
(7)中证500报6070.75收盘,-2.46%;
股市虎评
医药板块
医药行业指数整体-1.38%,各个细分领域,化学制药-3.58%,生物制品-5.17%,医疗器械2.94%,医药商业-2.97%,中药-3.82%,医疗服务2.33%。
板块观点
新冠检测试剂一季报业绩超预期带动细分领域计提上涨,WHO建议修改HPV疫苗免疫程序导致疫苗板块大跌。短期寻找估值与业绩增速匹配的底部标的,中长期看好创新药、OTC类及符合产业趋势的相关行业与个股。
行业动态
1.河北下发通知《关于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保障范围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计划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经遴选确定为门诊统筹保障定点药店(以下简称统筹药店)。
消费板块
本周消费板块中,食饮+4.4%,零售+3.1%,家电+1.4%,社服-0.6%,轻工-2.6%,纺服-3.5%,沪深300 -1.0%,食饮、零售、家电表现好于沪深300,轻工、社服表现要差。
板块观点
三级子行业中,预制菜、啤酒、零食、冰洗、酒店、调味品、快递涨幅居前,涨幅在+5%到+10%之间,珠宝、卫浴、旅游综合、化妆品等跌幅居前,跌幅5-10%。市场预期反复厉害,本周涨幅大的预制菜、啤酒、零食、冰洗、酒店、调味品、快递,反映了疫情改善预期下的消费修复,而上周这些板块是领跌的,反映了受疫情的冲击。
行业动态
1.乳制品方面,生鲜乳价格小幅下滑。截至 2022 年 04 月 6 日,主产区生鲜乳 平均价为 4.17 元/公斤,环比持平,同比下降达 2.30%。
2.山西汾酒:预计 2022 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70%左右。
机械板块
本周(2022/4/11-2022/4/15),机械设备板块下跌 4.8%,涨幅排名前五的板块为食品饮料/商业贸易/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农林牧渔,分别上涨:4.4%/3.1%/1.4%/1.3%/1.1%;板块估值水平:机械板块 PETTM 中位数达 29x,其中估值最高的是船舶制造(72.4x),最低的是工程机械(12.9x)。
板块观点
从 10 年内的历史数据看,机械板块市盈率处于 13.45%分位;个股周度跟踪:本周涨幅最高的 5 只个股为宇环数控、海得控制、泰林生物、赛福天、华东数控。
近期在疫情影响下,部分工厂的采购/发货/订单受到影响,短期内依靠库存仍保持生产,但设备投资受损。
(1)装备需求增长仍可期待:在此前的 1/2-3 月初,从 PMI 回暖可以看到下游的开工率出现恢复,1-2 月叉车累计销量增长 33%,金属切削机床/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分别增长 7%和30%,工业设备产销量的增长反映下游需求仍有韧性。但预计 3 月-4 月初数据或表现一般,主要归因于疫情影响。在疫情恢复后,行业或将会出现工业设备的“短期补库波动”,叠加 21H2 基数较低,累计看全年设备需求很可能出现前低后高。
(2)国家持续呵护经济发展,等待稳增长的抓手:近期国家持续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包括 4 月 15 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0.25 个百分点等,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在细分领域方面仍需观察,4 月 15 日发改委表示,截至目前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32 个,总投资 5200 亿元,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能源、高技术等行业;基建领域超前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聚焦高端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农业机械装备等 8 个重点领域等。由于从立项到投资需要一定传导周期,且民企的投资一般滞后其盈利改善,具体领域仍有待明朗,而具有深度价值的工程机械/传统能源装备/新能源装备有较高的概率成为稳增长抓手。
行业动态
1.3 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达694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5%。第一、二、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 12.3%、2.3%和 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 8.8%。1-3 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 2042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 24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2.6%;第二产业用电量 1321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第三产业用电量 355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3417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1.8%。1-3 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 968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3%。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 203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5%;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 123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9%。
2.自 2021 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增长”后,相关部委积极落实相关政策。经过连续 3 年的低速发展后,在“稳增长”背景下,“基建”重新成为投资主流线索。今年以来,各部委更是加大稳增长政策实施力度,围绕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专项债、中央预算、水利投资各项投资规划推进, 同时已有 25 省市区发布 2022 年投资规划,总投资额超 45 万亿元,年度投资计划总额超 11 万亿元,基建投资利好频频。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 25 省市区公布 2022 年投资规划,主要投资方向都在基建、新基建领域。总的来说,按照目前公开发布的数据,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 2022 年重点建设项目中:17 个省项目总投资额约 45 万亿,21 个省 2022 年计划投资额 11 万亿。
新能源板块
汽车行业指数整体-2.35%,各个细分领域,汽车整车-2.01%,汽车零部件-2.41%,汽车服务-4.03%,其他交运设备-4.83%。
板块观点
本周新能源车板块继续大幅下跌,锂电池中游材料领跌。
钴方面,需求端,受四月疫情广泛蔓延影响,多家车企相继停产,前驱体需求量进一步受到波及,当前前驱厂普遍钴盐库存充足,采购需求极弱,供给端,本月中间品到港持续缓解,当前冶炼厂成品库存积压,预计钴盐价格在未来两周将进一步下行。
碳酸锂方面,疫情对需求端的冲击仍在深化,需求走弱下高价锂盐支撑力日渐趋弱,市场恐慌抛货情绪仍在,后市预期碳酸锂价格仍呈下行趋势。
氢氧化锂方面,受碳酸锂下行及需求走弱的影响,上下游博弈虽延续但亦存在下行风险。
后市预期价格或将随碳酸锂开启下行趋势。据中汽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销46.5万辆与4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5%与114%,环比今年以来首次大涨25%和44%。但近期全国各地疫情持续肆虐,对新能源产业链造成冲击。
车企端,整车厂均面临零部件不足的困难,陆续出现停产及减产。一汽大众长春基地在3月13日率先停产,特斯拉上海工厂及上汽大众工厂也相继停产,复产时间暂无预估。
电池端,目前有部分电池厂反馈此次疫情已影响全年排产计划,大部分电池企业4-5月订单都出现减量的情况。
上半年新能源车逐步进入淡季,排产数据近期也有所转弱,新能源车全线涨价有冲击到下游需求表现的风险,具体行情表现仍需跟踪下游销售情况,预计上半年行情表现较为清淡,把握年报可能超预期的个股机会。
行业动态
1.日前,上海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下发了《关于下发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提到,各企业要根据复工复产指南的规定,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工作。一旦压力测试顺利,企业将尽快安排整车及零部件生产。
2.近日,乘联会发布中国汽车销量数据显示,3月特斯拉批发销量为65,814辆,同比增长85%。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累计销量突破18万辆,达到182,174辆的市场表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谓一骑绝尘。
半导体板块
Wind半导体指数连跌7周,本周下跌趋势延续,周线触及MA120,已经跌回2021年5月位置。截至周五收盘,wind半导体指数跌261.49点,跌幅为4.53%,收报5514.6点。
板块观点
从电子元件、材料、设备、设计、制造、IDM、封测、分销等领域选取了144家半导体公司作了统计。本周半导体板块大幅下跌,上涨的股票仅有9家,1家收平,下跌的股票数量则高达134家。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IC概念股本周仅有三家公司涨幅超过5%;而跌幅超过5%的则高达71家,跌幅超过10%的扩大至11家。明显看出本周半导体板块出现普跌局面,虽然不少公司年报业绩喜人,但是三大指数泥沙俱下,半导体板块也无法幸免。
涨幅方面,*ST大唐本周涨10.94%,位列IC概念股涨幅榜第一名。富瀚微涨6.76%排在第二名,盛美上海则以3.69%的涨幅排在第三名。综艺股份、中科曙光、格科微等公司也均实现上涨。
在跌幅方面,本周wind半导体指数加速下跌,多只板块个股创下近段时间新低。据统计,IC概念股合计共有16家公司跌超10%,1家公司跌超20%。其中,普冉股份大跌20.23%排在倒数第一,力芯微跌14.98%紧随其后,金宏气体跌13.27%%排在倒数第三。宏微科技、华峰测控、安路科技-U、火炬电子、万业企业等13家公司也均跌超10%。
行业动态
1.据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本周发布的《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销售额比2020年的712亿美元增长了44%,创下了102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大陆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
具体而言,中国大陆市场的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在2021年达到296.2亿美元,同比增长58%,占全球市场的28.9%。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249.4亿美元,同比增长45%。
2021年,韩国市场半导体设备的销售额总计249.8亿美元,同比增长55%。日本半导体设备的销售额为78亿美元,同比增长3%。北美市场的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76.1亿美元,同比增长17%。欧洲市场的总销售额为32.5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全球其他地区的销售额为44.4亿美元,增长了79%。
2.*ST大唐此前申请撤销风险警示,公司称,经排查,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经审计的净资产指标涉及退市风险警示的情形已经消除,也不触及其他退市风险警示的情形,公司符合申请撤销股票退市风险警示的条件。
3.快闪记忆体控制芯片大厂群联14日举行技术论坛,执行长潘健成释出产业的最新讯息,指出铠侠与威腾污染事件已影响NAND供给面,本月PC客户已接受SSD涨价,涨幅约10%。
量化研究
本周指数继续放量下探,不过每当跌到3200点以下时总有一些利好会“及时披露”。虽然每次支撑大盘的主题都不一样,但好歹算是稳住了。所以即便大多数投资者目前还处于水下,那也不用太着急。
量化股票类产品基本就分为指增以及全市场选股两大类产品。
首先我们来看看指增类产品的表现,截至4月8日,中证500年内收益为-15.43%。大部分头部量化私募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超额。其中YF最为亮眼,年内500指增的超额已经超10%,远超其他头部私募。考虑到他们的规模较大,能做到这个成绩更为难得,这可能和他们主打中低频策略有关系,相对没那么拥挤。除了YF以外,在规模超400亿的私募里,LJ表现也很不错,年内超额也达到5%+,要知道去年四季度灵均一度超额回撤较大,一些产品“高位分红”也一度引发了部分投资人的质疑。不过自去年以来,各家推出的量化选股似乎有点“出师不利”,并没有比500指增好到哪里去,此外,两类产品的业绩相关度也比较高,不知道后续表现能否有近一步的分化,如果还是这样,那投资人买量化选股产品的配置意义可能会大打折扣。我们再把视角放到中性策略产品这边。
今年头部量化私募的中性产品算是打了个翻身战,基本都有正收益。在市场比较差的情况下,这样的中性产品真的很香。当然,这也是因为基差的大幅度收敛,利于中性产品做出收益。其中YF的中性产品尽管去年表现不佳,但今年的年内平均收益已经超7%,找回了过去的高水准。今年中性产品还是比较有机会的,基差成本已经下来了,另外最近市场成交量以及波动在进一步放大,阿尔法会更好做一些,阶段性配置一些作为组合的底仓还是可以的。
总的来说,对于个人风险偏好相对较高,所以在这个时点可能更倾向于增配一些主观多头以及量化多头产品。不过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以及收益需求不同,投资人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产品搭配。
股指期货
本周为股指期货2204主力合约交割周,周五,IH、IF、IC2204对应现货端上证50、沪深300及中证500指数的基差分别为4.42、5.65、17.45,而上周五对应2204数据为2.51、3.03、-14.12,发现各基差均有回归,而IC基差由贴水转为大幅升水,创业板随时可能反弹。对应下周股指期货2204主力合约,IH、IF、IC2205对应现货端上证50、沪深300及中证500指数的基差分别为10.82、-6.35、-52.75,做多IC同时做空IH有机会。
融资融券
从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数据上看,融券余额继续下降,融资余额有所走强。央行公告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激发市场活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称,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